《每日高教动态》2015年4月23日

发布者:许文洁发布时间:2015-05-21浏览次数:101

    【上级精神】

  

u教育部召开2015年上半年巡视工作动员部署和学习培训会

    49日,教育部召开2015年上半年巡视工作动员部署和学习培训会。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巡视工作领导小组组长袁贵仁出席会议并讲话。

  袁贵仁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是党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和战略举措之一,为扎实做好巡视工作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巡视工作方针,切实增强做好教育部巡视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决推动中央巡视工作部署在教育系统落地生根、取得实效。

  袁贵仁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部巡视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教育系统在遵守党的纪律、落实“两个责任”、重点领域治理、纠正四风问题和选人用人上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教育巡视工作自身在方式方法、成果运用、队伍建设上还存在一些不足。要勇于正视问题,把巡视工作放在教育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中来谋划,不断推动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

  袁贵仁要求,2015年教育巡视工作要聚焦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这个中心,围绕“四个着力”,加快节奏频率,聚焦重点问题,强化震慑遏制,努力营造教育系统山清水秀的政治生态。要从明确巡视重点、改进方式方法、强化成果运用等三个方面下功夫,扎实有效做好工作。要严明纪律、严格保密、严肃管理,加强巡视干部自身建设,主动适应作风建设新常态、严查严管新常态、自我约束新常态,筑牢思想防线,明确行为界限,划出纪律红线。

  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杜玉波主持会议。教育部党组成员、驻部纪检组组长、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王立英出席会议。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张本平作辅导报告。根据教育部党组统一部署安排,上半年派出10个巡视组分别对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华南理工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8个直属高校和国家开放大学、中国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秘书处等2家直属单位开展巡视。(教育部网站,415日)(搜集人:彭杰)

u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换届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

    42122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换届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会议在京召开。教育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杜玉波出席会议并讲话。他强调,要围绕科学化标准化制度化建设目标,进一步凝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重要目标和核心要求,推动建立健全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风格、符合中国文化心理和中国学生特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

  杜玉波指出,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智库作用,切实抓好自身建设,更好地服务和推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创新发展。要强化政策咨询功能、提升专业服务能力、发挥专家智库作用,进一步提高咨政服务的实效性。要积极参与考核评估、研究制订标准体系、不断加强培养培训,进一步增强专业指导的针对性。要深化理论研究、形成研究合力、注重转化应用,进一步提高研究探索的实践性。

  与会代表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测评系统云平台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材建设及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分层分类专题培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示范中心建设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督查等工作进行了深入研讨。新一届心理健康教育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部分在京部属高校分管校领导参加会议。

新一届专家指导委员会由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林崇德担任主任委员,委员由有关省(市)教育工委、高校负责同志和高校从事心理咨询的专家学者组成。(教育部网站,422日)(搜集人:彭杰)

【高校动态】

u清华大学:今年起研究生一年将有四次机会毕业

    你是否还在为预答辩被毙而苦等半年?你是否又在为自己“牛到爆”的毕业论文还得等上一年半载才能答辩而感到浪费生命?抑或是,你的户口因为没有按时在本年度拿到学位证而泡汤?从现在起,这些都不会再困扰清华大学学生了。2015年起,清华大学研究生一年有4次毕业机会,每年的1月、4月、7月、10月该校都将审议学位毕业申请,清华将拥有自己的“四季毕业生”。

  其实这一改革早在今年1月清华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上就获得通过,但学生们还没从以往一年两次毕业机会的习惯里反应过来,所以,第二次全体会议本来可以审议4月毕业的研究生,但全校尚无人申请。因而,一篇《清华一年可以毕业四次了!不看必吃亏》的文章这几天在清华研究生中广泛传播。

  清华大学校长、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新任主席邱勇说,把审议毕业和学位调整为一年4次,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学生,解决一些学生学位证和毕业证不同年导致不能落户等问题,并在保证培养质量的前提下优化学生在学年限。

  一年4次毕业机会,能给学生带来多大的好处?清华学生自己总结了三点:一是次数变多,有利于就业。一般而言,重点工作岗位要求学生在同一年内取得学位证和毕业证,否则会对其就业产生一定影响,轻则取消户口,重则取消岗位录取资格。举例说,倘若某研究生在年内拟签订一份重点岗位工作合同,但由于各种原因未通过当年7月的学位审议,他将等到第二年1月才能进行第二次学位申请,这将很有可能使他错失享受相关落户政策,甚至失去工作岗位。但新政策实施之后,他可以在当年10月再进行一次学位申请。

  二是缩短修学年限,间隔变短。学习年限偏长是很多学校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存在的典型问题。改革之后,清华研究生的修学年限可以有效缩短。以往,研究生学制总是以0.5年为单位增加,而这一新举措的出台,将使研究生学制以0.25年为单位增减,“丰俭由人”。

  三是“我的学位我做主”,灵活度变高。研究生学习过程中往往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一年只有两次学位审议机会,机会相对宝贵,因此有部分研究生存在“赶毕业”的情况,即为了半年一次的学位审议与毕业申请,匆忙完成毕业论文以及毕业相关的各项要求,仓促毕业。还有一部分研究生存在“等毕业”的情况,即学位论文已经高质量完成,但由于某些特殊原因——例如所要求发表的学术论文仍处于发表周期中而错过了上一次学位审议,不得不再等待半年。(中国教育新闻网,422日)(搜集人:唐薇)

u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成立暨新型社会治理智库研讨会举行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举行社会学院成立大会暨新型社会治理智库建设研讨会。成立社会学院,与中国社会管理研究院作为新型智库一体化建设,这是北师大响应国家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和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部署,贯彻落实《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体制创新。

  一、打造新型社会治理智库

  与会专家指出,高校智库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新型社会治理智库是高校系统面向国家加强社会建设、创新社会治理、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战略需求的重要探索和实践。主要应把握以下关键点:

  第一,新型社会治理智库建设的主线脉络,是紧紧围绕国家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确处理好理论、方法、历史与实践的关系。要重视社会治理的基础理论研究,这具有填补空白的重大价值和意义,不容忽视;要对现实生活中正在生机蓬勃、热火朝天开展的社会治理实践进行细致调查和研究;要重视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特别是跨国比较研究;既要借鉴古今中外社会治理智慧和经验,也要认真汲取其教训;要更多地开展公共政策与制度建设研究。

  第二,新型社会治理智库建设的重点难点,在于提高“四个能力”。所谓“四个能力”,就是要以问题需求为导向,提高依法治理的能力、源头治理的能力、系统治理的能力和综合治理的能力。

  第三,新型社会治理智库建设的关键环节,在于其特色优势。高校智库建设要避免一窝蜂上,要克服同质化重复建设,走异质化发展之路;要明晰智库的服务对象和坐标系,切不可太散、太乱、太浅,只有锁定目标、定位精准,才能百发百中;要发挥多学科、跨学科优势,形成鲜明学科特色;要形成科学研究、求真务实的学风;要学会处理与政府部门之间的关系,形成知识与权力的良性对话;要打通官商学通道,建立中国特色旋转门制度;要走向国际,发出中国声音。

  第四,新型社会治理智库建设的根本标准,在于绩效、疗效,更在于贡献力。高校智库不仅要建“库”,不仅要培养“人”,更要出“智”,智、库、人应当做到三位一体;要以提高建言献策的质量为根本依归,写出的成果一定要“接地气”,政府信得过、用得上。说到底,如果投入很多,但没有疗效、没有贡献,没有显示出影响力就等于“空库”、“纸库”;要有远见和预见性,切忌短视、功利;要有卓越的智库人才,特别是做大战略、大文章的高端人才。

  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学

  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社会学在问题、概念、陈述、论述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特色,应形成内容和形式都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学。

  中国社会学始终与现实社会问题紧密相连。经世致用是中国社会学一贯秉持的学术传统。面对近现代和当代中国所经历的空前、广泛和深刻的巨大变革,特别是社会经济领域涌现的一系列复杂的矛盾、问题和挑战,中国社会学都直面应对,努力作出理论回答、提供有效解决方案。问题导向、实践导向是中国社会学最大的优势、特色和品格。实践呼唤理论,并推动理论的发展。

  中国社会学始终与本土化创造紧密相连。社会学虽是西方舶来品,但自进入中国之始,就从未放弃过其本土化追求。田野调查是社会学的拿手绝活。20世纪20-30年代,以吴文藻、孙本文、陈达、李景汉、潘光旦等为代表的老一辈社会学家发起“社会学中国化”运动。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社会学在改革开放实践中逐渐形成自身特色,并进行深度反思和本土化,其重要表现就是一些社会学家开始尝试运用中国社会自己的概念来解释和理解中国社会的问题,并运用中国社会的经验材料来构建中国社会学自己的概念和理论体系。

  三、推动学科建设与智库建设协同发展、深度融合

与会专家认为,加强社会学学科,推进社会治理智库建设有四个基本抓手:一是针对社会治理进行学理把握和逻辑建构,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理论支撑。在中国要搞好现代社会治理,重点在“社会”这两个字上,这离不开社会学的研究。二是组织和开展广泛社会调查。针对基层社会治理实践进行田野调查,收集和积累大量第一手数据,为科学决策和政策研究提供事实基础。三是培养社会领域专业人才。高校智库建设最缺的就是优秀人才。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培养的专业人才是社会治理智库建设不可或缺的主体力量。四是开展社会评估和社会规划。针对民生社会事业工程,开发社会指标,进行社会评估,特别是对社会发展长远建设进行战略规划和谋划。(光明日报,421日)(搜集人:唐薇)

u山东大学:强化培养培训 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

    山东大学不断完善辅导员培养培训体系,着力提高辅导员培养培训质量,大力提升辅导员专业化水平。

  完善辅导员职业培训工作。深入贯彻实施《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制定《山东大学辅导员职业培训实施办法(试行)》,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员职业培训和等级认定工作。着眼于辅导员知识结构优化和工作能力提升,精心设计培训内容,拓展培训方式,实现培训方式多样化。充分利用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和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山东大学)的优质资源,将校级培训与全国、全省培训有机融合。结合工作特点,引导辅导员在学习方式上坚持教学与自学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职业培训分初级培训、中级培训和高级培训三个等级,不同等级在培训内容、学习方式、学时等方面设立不同的目标要求。辅导员参加完培训,将获得相应的等级证书,并以此作为职称晋升的必要条件。目前,已有31名辅导员获得高级培训证书,208名辅导员获得中级培训证书,85名辅导员获得初级培训证书。

    创新辅导员培养培训形式。通过以赛代练、以赛代训,主办了第一届山东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提高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展示了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充分利用国家级和省级培训资源,积极开展专题培训,专题培训分为培训内容的专题和培训对象的专题。针对新形势下如何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举办了题为“提升辅导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的专题培训。针对赴英、美高校研修的高校学生工作人员举办题为“中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比较”的专题培训。专题培训的形式除专家讲座外,开设主题论坛,安排团体辅导和现场教学等环节,还组织学员赴国内其他高校学习和交流工作。培训结束后,基地对学员的学习过程和表现全程记录和留档,并将研修档案存入学员所在单位人事档案。

    拓宽辅导员成长成才渠道。制定《教育部高校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山东大学)高校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管理规定》,细化辅导员在职攻读思想政治教育博士学位的报考、录取、培养、管理等环节,对辅导员博士生转岗、理论导师和实践指导师双导师制等作了明确规定。充分利用全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研究会和《高校辅导员》杂志优势资源,打造辅导员培训资源共享平台。实施高校辅导员访问学者计划,首批选拔了3名觉悟高、理论强、业务精的辅导员访问学者到基地访学,基地为访问学者选聘导师、制定访学计划,提供日常的工作生活条件。(山东大学,422日)(搜集人:唐薇)

专家观点

u熊丙奇:以独立报告树立专项招生的公信力

近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陆续公布了针对农村考生的专项招生计划,越来越多寒门子弟将享受这些特招待遇。根据此前教育部《关于做好2015年重点高校招收农村学生工作的通知》,有关高校应在415日前公布招生简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有66所高校公布了今年面向农村学生的专项招生计划简章。

  农村生专项招生计划已不是第一年实施,但舆论还是有些担忧。此前几年的农村生专项招生中,一些有权有势者就利用这一计划,把孩子的户籍从城市迁到农村,采取“学籍空挂”(学籍挂在农村,在城市求学)的方式挤占属于农村学生的机会。如果教育部门、学校在招生中对农村生的资格审查不严,那么,专项计划就容易被钻空子。

  防止农村生专项计划被权势阶层利用,关键还在于政府和学校各司其职。政府部门的职责是制定招生政策并监督各高校公开、透明地落实,要求各高校公开招生标准并公示招生结果。对于入围农村生专项计划的学生,必须公开不涉及学生隐私的详尽信息,包括学籍、中学学业成绩、大学笔试和面试成绩等,以接受舆论监督。尤需注意的是,在学校官网、教育部阳光高考网公示的同时,必须在学生学籍所在地公示,以接受当地居民、学生的监督。

  对于学校来说,则应在自主招生中建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摆脱行政对招生的干扰。这有助于形成自主招生的公信力,也有助于改变社会对自主招生的看法。对于农村生专项计划,有一种说法是,这是降低高校的录取标准。表面上看,似乎如此,农村生的高考成绩比不上城市学生。但是,分数标准本身并不完全公平——一个从小在教育薄弱地区、贫困家庭成长的学生,被要求和教育发达地区、富裕家庭的孩子,回答同一张试卷,按一样标准录取,这背后的不公平,被“一刀切”的分数标准掩盖了。对于农村生,合理的评价应该是,观察、分析他们的求学过程,在学习上投入了多少时间,接受了怎样的教育,达到了怎样的标准。

  如果高校的自主招生,能把评价、录取农村生的标准公开并公示入围农村生的信息,将有助于树立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同时改变社会的人才观。比如,有两名学生申请美国一所大学,其中一名SAT分数很高、中学学业成绩也都是A,另一名SAT成绩中等、中学学业成绩B居多,可这两名学生都被学校录取了。学校录取后者的理由是,这名学生家庭贫困,在高中用大量时间去勤工助学,还参与了社区公益服务,取得这样的学业成绩已说明其足够优秀。这样的理由令人“心服口服”。高校只有录取时把理由说出来,给每个自主招生的农村生一份独立的录取报告,才能回应社会舆论的质疑。(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青年报,422日)(搜集人:唐薇)

【新闻纵横】

u教育公平呼唤“矫正的正义”

    教育公平应该像阳光一样普照,既照亮城市孩子的未来,也让曾经穿草鞋的,将来有机会穿上皮鞋。   

日前,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公布了各自针对农村考生的招生计划,优惠政策之多,下降分数幅度之大,迅速引发舆论关注。比如北大“筑梦计划”涵盖了27个专业,清华降分录取的分值为3060分。这些举措,擦亮了教育公平的底色,也为农村孩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人生牧场。

从现实情况看,促进教育公平甚为峻切,意义十分重大。这是一个尴尬的对比:过去10多年间,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在不断扩大,但农村生源在重点大学的占比却逐年下降。“知识不是力量,沪籍才有分量”“北京人大学”的标语和行为,虽显极端与偏颇,背后却也折射出对改变命运的渴望,对教育公平的呐喊。难道寒门真的再难出贵子?难道贫穷真的会代际传递?从这些叩问出发,四所高校将命运之门向农村考生敞开,可谓扣住了时代脉搏、切中了发展肯綮,不仅迈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务实一步,也作出了明确示范。

教育关系千家万户的前途命运,所涉及的利益也最为复杂。教育改革难以一蹴而就,教育公平无法一朝实现,而需要一点一滴的不懈努力。当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教育资源分布的不均衡这些问题都无法短时间克服,当起点公平、机会公平与过程公平一时难以改善,四所高校在录取环节的政策倾斜,可以说实现的是结果公平的“矫正的正义”。而不是一些人所质疑的,资源向农村户籍倾斜,是“用不公平去对付不公平”。当更多高校参与进来,更多举措配套跟进,公平的鸿沟就会在一砖一瓦的构建中逐步弥合。

也有人担心,四所高校的举措用意虽好,但难免会在实践中变形走样,让一些权力拥有者攫取机会,使一些有潜能的寒门学子得不到深造。诚然,体育特招曾招致成绩作假,少数民族加分也曾带来身份伪造,执行中的问题应该得到正视,但不能因噎废食,并由此否定促进教育公平的努力。正视问题是为了更好地实现公平,这也警醒相关高校和教育部门,堵住落实中的跑冒滴漏,防止执行中的扭曲异化,才能打通“最先一公里”与“最后一公里”,让公平的阳光雨露注入农村的课堂。这正如哲人所言,“公正的原则必须贯彻到社会的最底层”。

从三元免费午餐的实行,到贫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增加10%以上的愿景,促进教育公平的努力从未止步。“同一的太阳照着他的宫殿,也不曾避过了我们的草屋”,莎士比亚描写阳光的一视同仁,何尝不是教育公平的追求目标?它既要温暖城市的高楼大厦,也应该洒满乡野的土墙茅屋;既要照亮城市孩子的未来,也应该让曾经穿草鞋的,将来有机会穿上皮鞋。(人民日报,417日)(搜集人:彭杰)

u中日韩记者团联合采访“亚洲校园”进展情况

420日,由中日韩三国12家主流媒体组成的记者团到教育部采访中日韩教育合作特别是“亚洲校园”项目进展情况。

教育部国际司、学位中心、评估中心负责人介绍了“亚洲校园”项目指导机构“中日韩大学交流合作促进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成果,“亚洲校园”项目进展情况及下一步发展规划。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作为项目院校代表,介绍了项目执行情况。三国媒体记者表示,此次交流活动内容丰富,对“亚洲校园”项目有了深入了解。

中日韩记者交流项目是中日韩合作秘书处主要的年度活动之一,组织三国主流媒体记者共同访问三国,旨在促进相互了解,打造助推中日韩合作的健康媒体环境。首届交流项目于20143月举行,此次活动为第二届。(教育部网站,421日)(搜集人:彭杰)

【域外采风】

u投资75万英镑的萨塞克斯中国实习计划将启动

近日,英国萨塞克斯大学在北京举行商业见面会并宣布,将投资75万英镑(718万元人民币)启动“萨塞克斯中国实习计划”,并对该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放。

  “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最迅速、最有活力的经济体之一,能够在这里获得工作机会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个难得的机会。我们也正在努力为中国留学生创造更多在英国实习工作的机会。”萨塞克斯大学校长迈克尔·法辛教授表示。

    凡是参加该计划的萨塞克斯大学学生,都将获得2500英镑的生活费,用于完成在北京或者其他主要城市(例如成都、青岛、上海、深圳和珠海)为期4周的工作。计划初期于2015年开放,名额为30名,2018年将会提升至300名。其中,1/3的名额将会对国际学生开放,比如来自中国大陆的学生。同时,萨塞克斯大学也希望把这些名额能留给家境欠佳或家中第一个上大学的学生。此外,萨塞克斯大学将致力于在2019年之前,帮助至多100名中国学生在英国找到优质的实习工作机会。

  其间,萨塞克斯大学为该校125名中国学生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了毕业典礼。典礼上,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获授荣誉学位。(中国教育新闻网,422日)(搜集人:唐薇)

u中蒙签署合作设立交流专项奖学金项目备忘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和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部关于合作设立中蒙交流专项奖学金项目备忘录》签字仪式21日在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举行。

  该备忘录是为进一步推动两国在教育领域的友好合作与交流,为蒙方培养国家建设需要的重点领域专业人才,利用中国政府奖学金每年向蒙方提供包括本科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在内的200个名额,执行期限为5年。

中国驻蒙古国大使王小龙代表中国教育部与蒙古国教育文化科学部部长冈图木尔分别在备忘录上签字。王小龙表示,奖学金将用于培养教育学、艺术学、地质学、建筑学、土木工程、矿业工程、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兽医学、畜牧学和农业工程等10个学科领域的人才。(人民日报,422日)(搜集人:唐薇)

u德国华人教授会商助推中德科教合作

中德科教合作中活跃着一个特殊的小群体——在德国高校任教的华人教授。他们近日在德国明斯特举行了第七届年会,会商加强两国科教合作大计,表示愿在两国未来科教合作中扮演“智力加油站”和“搭桥人”的角色。

德国华人教授学会会长、波恩大学教授辜学武说,学会已从8年前成立时的12名成员增加到目前47人,这表明德国科学界对外来学者越来越开放,也表明华人学者在德国学术界已生根开花,并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他说,召开论坛式年会是为了让成员交流各自在中德高教合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为两国加强双赢合作牵线搭桥。

中国驻杜塞尔多夫总领事冯海洋致辞说,在双方共同努力下,中德关系已经进入快车道。如何增强新动力,产生更大、更多混合动力,使两国关系在高水平上继续发展,需要更多新思想、新点子,华人教授学会为此献计献策正当其时。

德国华人教授学会成员近年来在各自专业领域与国内开展了许多合作项目。汉堡大学教授张建伟、斯图加特大学教授杨斌和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教授陆蒙吉等分别在会上介绍了他们与国内开展合作的情况。

中国驻德大使馆教育处公使衔参赞董琦和科技处参赞赵清华分别在年会上介绍了中德两国在教育和科技方面展开合作的政策支持和背景。

出席德国华人教授年会的还有资助两国科教交流合作的德国科学基金会、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和洪堡基金会等德方机构。

德国科学基金会代表、中德科学中心德方主任顾英莉建议中德双方选择合适时机建立一个顾问委员会,为双方规划科研合作资助机制和项目提供专家咨询。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代表汉内洛蕾·博斯曼说,有必要通过合作项目提高在华德国留学生人数。洪堡基金会代表梅利希表示,从近年洪堡外国学者奖学金的中方申请人数和获批准人数角度看,中国优秀人才的质量已不亚于主要发达国家。

“做梦别做小梦,因为小梦无法撼动人心,希望我们这个小小的教授协会能够做一些深入人心的梦,希望梦想成真,”慕尼黑工大教授孟立秋最后以德国文豪歌德的名言总结年会,也表达出德国华人教授们的心声。(新华网,420日)(搜集人:彭杰)

u在第八届全美中文大会感受美国“汉语热”

    从实用到爱好——在第八届全美中文大会感受美国“汉语热”

“我来自波士顿,是地地道道的东北人,美国东北人。”美国青年艾杰西用标准流利的普通话表演了《装小嘴》等中国传统相声片段,说学逗唱,样样在行。若不是在第八届全美中文大会开幕式上亲眼看到这么精彩的演出,还真不敢相信美国青年对汉语和中国文化有如此深的理解。

第八届全美中文大会416日至18日在美国佐治亚州亚特兰大市举行。会议回顾近年来美国汉语教育发展历程,认为美国汉语教育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汉语教育以语言学习为载体,成为中美人民,尤其是青年间互相了解的重要途径。

    “老外腔”越来越少,地道汉语越来越多。这是记者在大会听取报告和发言时的第一感受。不难发现,美国普通汉语爱好者对中国的认识已经由功夫、京剧、熊猫等文化符号跨越到对中国文化更深层次的体验和研究。

    “中国机遇助推汉语热,学好汉语帮我找工作”,这是外国朋友学汉语的重要动因,是中国经济增长这个“硬实力”带来的自然溢出效应。但是超越短期需要,把中国文化和汉语当成爱好,由实用到兴趣,从学习到研究,则彰显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

    近年来,随着美国汉语教育水平整体提高,汉语教育和文化推广的效果开始显现,许多学生致力于美中文化友好交流,成为两国人民增进理解的桥梁。

    艾杰西曾经拜中国著名相声演员丁广泉为师,经常在美国波士顿、中国北京演出,登上了美中知名电视媒体的大舞台,在互联网上有一批“铁杆粉丝”。他对本报记者说,通过学习汉语,体会到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也深感美中文化交流的潜力。

白绮君在亚马逊公司工作,大学主修国际商务。她告诉本报记者,在汉语学习中如果只专注于干巴巴的语法、声调,很难坚持下来,只有把汉语放在中国广阔的文化背景下,才能更好地理解、体会汉语和中华文化之美。

全美学区主管联盟首席运营官查尔斯·伍德拉夫告诉本报记者:“从学生数量和汉语水平来看,美国汉语教学发展到了新阶段。”现在,全美已有107家孔子学院、400多家孔子课堂。据美国亚洲协会统计,目前有5万多名美国学生学习汉语,开设汉语的美国学校已经由10年前的200家增长到现在的4000多家。

不仅是孔子学院,而且美国亚洲协会、全美大学联盟等组织也专设团队负责汉语教育项目的推广。亚洲协会执行副总裁汤姆·纳格斯基介绍说,亚洲协会与孔子学院的合作项目发展迅速,希望美中能够通过语言和文化交流,加深相互理解。

汉语教育新兴渠道发展迅速,网络孔子学院2014年用户达到28万,网络注册人数达到325万。随着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加,到中国留学的美国学生数量也不断增长。在中美多项人文交流项目的促进下,中国已经成为最受美国学生欢迎的五大留学目的地之一。伍德拉夫认为,汉语教育为推动美中人文交流和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为打牢两国友好根基增添了正能量。(人民日报,419日)(搜集人:彭杰)


编辑:李曼                                                  审核:戴勇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500号 电话:021-54345426;021-54345346
邮箱:fzghb@admin.ecnu.edu.cn 传真:021-2428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