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体制机制创新驱动科研创新 ——学校科研综合改革进展综述

发布者:李韬发布时间:2016-12-06浏览次数:235

以体制机制创新驱动科研创新 ——学校科研综合改革进展综述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的重大战略,高校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重要结合点,承担着重要的使命。

  自全面深化综合改革方案制订并全面实施以来,学校不断破解科学研究中存在的体制机制瓶颈问题,以制度创新驱动科研创新,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开展科技创新,矢志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取得了系列重要成果,为高水平大学建设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破解科研难题的决心

  “十二五”期间,学校科学研究取得了系列重要进展,但也存在着科研体量(特别是理工科)偏小、重大成果和产出不多等重要短板和不足。如何发扬有效经验、破解发展瓶颈,关系到“十三五”发展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2014年9月,学校启动了深化综合改革方案编制工作,成立了若干工作组,对各领域存在的重要问题难题进行梳理,研究提出对应举措,“完善学科和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是重要内容之一。2015年5月,深化综合改革方案正式研制完成并发布。方案围绕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6条针对性举措,23个具体改革事项。

  2016年寒假务虚会上,学校以“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激发科研创新活力动力”为主题,在回顾总结“十二五”科研工作发展成效的基础上,深入分析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并就“十三五”期间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目标和路径达成了共识。

  2016年6月,学校提交“十三五”规划至教育部备案,规划编制工作基本完成。“十三五”规划将科研体制机制改革作为重要内容,提出:未来五年学校将“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创新能力”,形成与学校新一轮发展目标相匹配的科研体系。并围绕着深化科研管理模式改革、创新科研组织体系、完善科研评价体系、推进科研成果管理改革、完善科研运行保障机制、提升决策咨询服务能力、加大科研成果社会转化力度、提升科学研究国际化水平等8方面内容,提出了39个具体改革发展事项。

  今年5月,国家先后召开了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对科学研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为落实国家最新精神以及华东师大深化综合改革方案、“十三五”规划,学校先后于5月底、6月初召开了理科和文科科研工作会议,进一步研究部署今后科学研究工作。两次会议共提出科学研究改革发展具体举措49条。

  两年来,正是通过一次次讨论,一次次规划,学校科研存在的问题才逐步浮现出来,解决这些问题的举措也才越来越细化、体系化、针对化。



体制机制的创新

  推进内涵发展、提高学术质量是学校深化综合改革的重要关键词。“十二五”的发展经验证明,只有全面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才能真正提高学术研究的水平。

  两年来,学校着眼产出重大项目、重大成果、重大奖项,在科研制度建设上接连出“重拳”。

  在激励制度方面,设置了“重大科研项目培育基金”和“重要科技奖励培育基金”,鼓励拔尖人才潜心研究,产出原创科研成果。制订了《华东师范大学科研发展基金和绩效奖励基金管理办法》、《科研发展基金使用用途的补充规定》等系列文件,自筹资金,鼓励科研人员围绕着科学前沿问题、国家重大需求开展创新研究。出台了《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大预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预研究项目管理办法》、《华东师范大学智库成果培育项目管理办法(2016年修订)》等政策文件,鼓励学者围绕重大学术问题、国家需求,申报重要科研项目,形成高质量的科研成果。

  科研评价是指挥棒,对教师的科研取向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为了把教师的目光吸引到多出高水平成果上,学校制订了《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与基本条件(黄皮书)》(2014年版),把质量观念融入到教师的职称晋升中。印发了《华东师范大学科技实绩奖励实施办法(2016年修订)》、《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科研实绩奖励实施办法(2016年)》等重要文件,对承担了重大科研项目、产出了重要成果、获得了重大科研奖项的教师予以奖励,营造良好的学术质量文化氛围。

  学校还不断赋予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逐步推广以“项目负责人制”为核心的科研组织管理模式,使创新型学术带头人具有了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学术研究决策权。建立了首席专家负责制,支持项目负责人带领团队开展创新性研究。落实国家关于科研经费的有关政策,结合学校实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结题管理的通知》、《关于印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间接费用管理的实施意见〉(试行)》的通知》、《关于进一步规范科研项目经费使用的通知》、《关于加强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补充规定》等系列文件,完善间接经费、结余经费、横向经费管理办法,提高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两年来,学校还在科研体制方面,特别是平台基地建设方面,做出了一系列有益探索。

  加强对平台基地的管理。学校结合新一轮国家和省部级平台基地的评估结果,深入总结经验与教训,加快整改,推动学科、院系、重点研究基地一体化建设。2015年出台了《华东师范大非实体科研机构管办法》,加强对非实体科研机构的管理和考评。2016年出台了《华东师范大学跨学科工作坊项目管理办法》,通过设立项目的方式,推进跨学科联合研究。

  面向国家和地方重大需求,大力建设新科研基地平台。国家级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获批建设、可信软件国际联合研究中心正式进入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名单,教育部可信软件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申建成功,“脑计算和认知科学”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顺利建成,上海市“核心数学与实践”重点实验室正式进入上海市重点实验室行列。学校与普陀区共建“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与闵行区共同推进紫竹创新创业走廊建设,与中国气象局、上海市气象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上海分子治疗与新药创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如东产业化基地揭牌,我校成立浙江普陀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与奉贤区中心医院共建转化医学联合研究中心,与中航商发开展科技合作、与上饶市签署科技合作协议。目前围绕上海市科创中心建设目标和任务,正在有序推进与张江高科管委会共建科技创新研究院及培育建设共性技术研发与转化平台事宜。建成中国金融研究院、并购金融研究院、教育部青少年法治教育协同创新中心等新智库。

  打开科学研究国界,构建多元国际合作平台。学校不断深化中法合作、与纽约大学的合作,建立多个合作研究平台。与以色列海法大学合作成立“上海-海法国际研究中心”、“转化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院”。与智利圣托马斯大学共建联合研究中心。与里昂商学院合作成立了亚欧商学院,提升我校工商管理学科的建设水平。积极推进与俄罗斯、加拿大等国家高水平大学的科研合作。

  频繁的政策出台、密集的平台建立,面向问题、面向需求、面向前沿的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掀起了高潮。


科研实力的跃进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套在科研活力头上枷锁被慢慢移除,学校的科学研究实力正在悄悄发生变化。

  大学科研排名位置前移。2016年,学校进入ESI前1%  的学科领域达到了9个。2016年,学校在自然指数中世界排名第142位,世界高校排名第123位,大陆高校排名第17位。2016年,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学排名大学中,我校“科研”排名第17  名,“论文引用”列第10 名,相比去年有较大提升。

  科研项目获批、专利授权增多。自然科学方面,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38项,获批比例达到33.57%;2016年作为项目首席单位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2项,目前已经获批首席单位项目2项(经费3382万元),作为课题单位获11项课题资助,获国拨经费总计6355.75万元;2015年牵头上海市重大项目1项,承担重大项目子课题4项,主持重点项目4项;截至2016年6月30日,牵头上海市重大项目2项(经费近4000万元)和一大批上海市的重点项目;2015年国内专利申请301项,其中发明专利252项,专利授权171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129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2015年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6项(含教育学),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3项,国家和教育部社科重大委托项目2项,重大项目立项数为我校历史最高水平,还有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获得滚动资助;在省部级以上年度项目方面,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8项,教育部社科项目21项,上海市社科项目24项,全国教科年度项目9项,总立项数列上海第一。

  科研获奖上新台阶。自然科学方面,2015年以我校为第一单位获得国家级行业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技术发明、科技进步二等奖各1项,获得上海市自然科学三等奖1项,我校作为合作单位首次获得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奖1项,获得教育部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2个项目获得“43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2个项目获得“第十七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创新金奖和高校展区优秀展品奖一等奖。人文社会科学方面,19项成果获第七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8项成果获第十届上海市决策咨询研究成果奖,其中一等奖2项,获奖总数和一等奖数均位于上海高校第二位,为我校历届最好成绩;8项成果获上海市第十一届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其中一等奖5项,一等奖获奖数居上海第一。10篇决策咨询报告被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22篇报告被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成果要报》、教育部《高校智库专刊》等内参录用,数量上为历年最高。

  随着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学校学术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学校的科研实力必将再攀新高峰。


(发展规划部)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500号 电话:021-54345426;021-54345346
邮箱:fzghb@admin.ecnu.edu.cn 传真:021-242887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