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级精神】
今天,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袁贵仁主持召开党组会,传达学习李克强总理在五四青年节给清华大学学生创客的重要回信精神,研究部署贯彻落实工作。会议强调,要把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加快培养规模宏大、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撑。
会议指出,李克强总理的重要回信,充分体现了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高度重视,特别强调了激发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充分表达了对青年学生通过创新创业施展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殷切期望,对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持续蓬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回信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决策部署,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为打造经济发展新引擎贡献教育力量。
会议就贯彻落实工作提出4点要求。一是把学习贯彻回信精神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结合起来,着力推动创新创业,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切实加强就业创业指导服务,全力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二是全面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健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强化创新创业实训实践,改革教学和学籍管理制度,加大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支持和保障力度,努力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力军。三是抓紧启动“互联网+”大学生创业大赛。要精心设计大赛方案,为大学生将奇思妙想转化为现实产品提供舞台、搭建平台,通过大赛推动成果转化、产教结合、教学相长,实现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四是加强高校众创空间和创客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大学科技园、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建设一批大学生创客空间,不断壮大大学生创客队伍。(中国教育报,5月6日)(搜集人:高丹丹)
【高校动态】
“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并不是“思修”教材的内容。然而,在讲教材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时,为了让学生们从学理上理解法律体系,张晓燕加入了相关概念。对教材内容加以丰富和拓展,是复旦思政课团队这些年着力进行的工作。针对4门思政课,他们编写了4本辅学读本,帮助学生更好理解教材精髓。
“过去的讲课方式太规矩,老师照本宣科,而且很多内容都和中学教材大同小异,经历过高考的大学生对此都很熟悉,兴趣不大。”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顾钰民已经上了快40年的思政课,老师再也不死拿着教材上课,是思政课吸引学生的重要之举。我们从教材的每一章中提炼出大学生关心的理论热点以及思想上存在的疑点,把这些作为教学的重点。通过讲问题,讲清楚现象背后的理论。慕课和翻转课堂的出现,更让年轻的教师们跃跃欲试。
复旦推出了“思修共享课”,将课程大纲内容精炼为若干部分,由教师分别讲授最擅长的内容,浓缩出36学时的在线课程,供学生自主学习。宿舍、图书馆、教室、食堂……学生可以在任何地方进行线上学习。此外,每学期教师要定期召集不同专业背景的各小组学生进行数次面对面讨论、授课。
就在“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的讨论中,当注意到学生们似乎有将两者完全对立化的倾向时,她打断他们,进行了小结:“两者不能完全割裂,应该有机统一,追求最大限度的公平正义。”在热火朝天的讨论中,她看到了学生的主动性,也能更精准地把握课堂。(中国教育报,5月5日)(搜集人:吴松)
沈阳师范大学日前开通大学生诚信档案移动版,学生可以直接登录,查看自己的诚信档案,包括选课、考试、缴费、借贷等在校学习生活信息。
沈阳师大从2011年开始建设和运行大学生诚信档案,到2013年10月,大学生诚信档案系统平台实现全校学生全覆盖。诚信档案的主要内容分为学生基本信息和诚信写实两大部分,诚信写实包括守信信息和失信信息。
沈阳师大学生诚信档案对不讲诚信学生实行零容忍,很多关联项都是“一票否决”,并将大学生诚信档案纳入诚信体系,如大学生选课网与诚信档案系统平台对接,在发展党员过程中实行学生诚信一票否决等。以诚信考试为例,4年来,该校已有来自22个学院的12753名学生在免监考的诚信考场参加考试,做到了“零作弊”。(中国教育新闻网,5月6日)(搜集人:李曼)
【专家观点】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战略目标,将之作为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环节。依法治国是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要求社会主体的共同参与。大学作为知识创新、文化传承、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法治建设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依法治校成为现代大学治理的基本理念。依法治校涉及大学制度建设、治理模式创新与法治精神培育,表现出鲜明的层次性。
在合法性层面,依法治校是确保大学权益的真实前提
依法治校的最高层次是依宪办校,即大学的开办、运转都必须在《高等教育法》的框架内进行。《高等教育法》)是在我国宪法有关“国家发展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提高全国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总体方针下围绕高等教育制定的专项法律,对于大学而言具有宪法意义,是大学权益的合法性来源。
首先,《高等教育法》对我国大学的社会角色进行了清晰定位,决定了大学的办学宗旨。其次,《高等教育法》明确了大学的管理原则、针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大学提出了具体的办学标准。再次,《高等教育法》赋予了大学自主权力,并且限定了权力范围。最后,《高等教育法》明确了大学运行的基本机制,明晰了从大学校长、行政人员到教授、学生的权利与义务。
《高等教育法》明确了大学的责任、职能与使命,规范了大学开办的原则、机制与标准,规定了大学及其各主体的权利范畴与责任内容。依法治校意味着,任何与《高等教育法》相符的权益都将得到伸张、受到维护;任何与之相背离的权益诉求都将受到质疑与否定。确立《高等教育法》的纲纪地位是依法治校的原始起点。
在制度层面,依法治校是完善大学规章制度的目标牵引。制度是法治最直接的表达,也是贯彻法治的基本保障。以《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为标志,我国大学制度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依法治校意味着:其一,大学规章制度建设要以国家法律为基准。其二,大学制度建设必须尊重高等教育规律、凸显大学文化传统与时代责任、体现并维护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权利。其三,大学制度建设要确保公平公正。
在治理层面,依法治校是创新大学治理模式的内驱动力。依法治校是现代大学的治理模式。党委领导是大学依法治理的政治基石。依法治校对于行政权力行使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依法治校推动教授治学机制的完善与创新。政治权力、行政权力与学术权力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在依法治校的基础上进行大学治理模式创新、实现三种权力有机结合,才能保证大学的和谐健康发展。
在文化层面,依法治校是树立大学法治精神的价值支撑。依法治校离不开制度约束、离不开治理模式创新,也离不开法治文化的培育。树立法治精神,大学首先要通过法治教育强化教职员工和同学对于规章制度的认知。认知是对于认识对象选择性接受的过程,是对于既有知识体系的丰富、更新。大学要通过组织规章制度学习、法治课堂建设、开展校园法治宣传等活动普及法治知识,唤起人们的法治意识。其次,要通过法治实践培养师生的法治情感。法治情感是人们在法治实践中所产生的对于规章制度的正面情感。大学有责任培养教职员工和同学们对于规章制度的荣誉感、认同感,促进他们产生遵纪守法的义务感。法治情感有助于形成知法、讲法、守法的校园文化环境。再次,要坚定师生员工的法治意志。法治意志是人们在面对外界诱惑、履行守法义务过程中表现出的决心和毅力,是法治精神转化为守法行为的心理关口。大学可以采用树立遵纪守法典型、宣讲违法违纪危害、设置法治情景体验等方式锻炼师生的法治自制能力,强化法治观念。以法治认知、法治情感、法治意志带动法治文明建设,是树立大学法治精神的有力支撑。(作者系湖南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教授)(光明日报,5月6日)(搜集人:吴松)
【新闻纵横】
由《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编辑部与《山东高等教育》编辑部主办、泰山学院承办 的“20世纪高等教育与中国社会”学术研讨会最近在泰安举行。来自清华大学、香港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高校及教育部评估中心、山东省委高校工委、重庆市教委、泰安市委的专家学者,就“20世纪高等教育与中国社会”的诸多课题进行了广泛交流和深度研讨。
如何借鉴百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有益经验,深化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是高教理论界亟待研究探讨的重大课题。专家学者认为,在从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20世纪无疑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最为迅猛、进步最为显著、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同时,高等教育发展也牵动着中国社会的变迁。梳理总结20世纪高等教育与中国社会的双向互动,有助于厘清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得失经验,为中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改革与创新凝聚共识、奠定基础。
研讨会上,清华大学副校长谢维和教授、香港科技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李中清教授,分别作了《地方高等院校改革发展的战略选择和支点》和《中国教育精英四段论,1865—2014》的报告。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山东高等教育》主编齐秀生认为,在深思过去百年的中国高等教育之后,必将对未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开出良方。(中国教育报,5月6日)(搜集人:高丹丹)
时隔30年之后,国务院又一次向国有科研人员抛出绣球,以保留体制内身份和待遇三年为优惠条件,鼓励他们离岗创业。
国务院近日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下称《意见》)中要求,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职创业、离岗创业有关政策。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曾湘泉对《第一财经日报》表示,这一举措与30年前允许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工“停薪留职”下海经商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对体制内人员走出去创业给予政策支持。
“停薪留职”2.0版
《意见》指出,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业总量压力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必须着力培育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引擎,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把创业和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创新带动就业。
曾湘泉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仅仅靠大学生是不够的,体制内有工作经验的科研人员加入到创业潮中将大大地提高创业成功率,也将成为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
《意见》提出,对于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离岗创业的,经原单位同意,可在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与原单位其他在岗人员同等享有参加职称评聘、岗位等级晋升和社会保险等方面的权利。原单位应当根据专业技术人员创业的实际情况,与其签订或变更聘用合同,明确权利义务。
30多年前,这一政策被称为“停薪留职”—1983年6月11日,当时的劳动人事部、国家经济委员会联合下发《关于企业职工要求“停薪留职”问题的通知》。停薪留职政策自此风行,后来成名的一些商界大佬如潘石屹、王健林等均是递交“停薪留职”申请书之后踏上了创业之路。潘石屹没有被批准,王健林则为自己留了“一条后路”,万一创业失败还可以回去享受处级待遇。
从1999年的北京开始,“停薪留职”政策被越来越多省份取消。2013年底,江西省出台政策,允许国有企业和事业单位职工停职创办企业后,若3年内不再创办企业的允许回原单位工作。这一政策在社会上引起了争议,反对者认为体制内创业不应该享有“超国民待遇”。
此次国务院力排众议出台了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业的优惠政策,可以看作是“停薪留职”2.0版,无论是停职时间还是待遇上都优于1983年的《通知》。1983年规定停薪留职时间一般不超过两年,此次为3年。1983年《通知》的明确停薪留职期间,不升级,不享受各种津贴、补贴和劳保福利待遇;此次则明确规定离职创业人员享受职称岗位晋升和社会保险的同等待遇。
曾湘泉认为,当年中关村大街上校办企业能够发展成高科技公司,停薪留职这一政策功不可没。当前情况与30年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即使政府出台这些优惠政策,科研人员是否愿意下海创业仍然是未知数。
“现在创业的门槛已经非常高了,企业竞争压力也非常大,再加上优秀的科研人员在体制内待遇也不错,创业的风险和收益之间存在巨大的机会成本,这些都是阻碍他们下海创业的因素。”曾湘泉说。
不仅仅是人事关系改革上,《意见》还提出优惠政策对冲创业的风险,比如提出完善科技人员创业股权激励政策,放宽股权奖励、股权出售的企业设立年限和盈利水平限制。
曾湘泉也表示,正在进行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是一项对于促进科研人员离岗创业非常重要的改革。如果政策对于“中人”的养老保障的安排是合理的,他们可以带着养老金离开体制,就会大大减轻这些人对于养老方面的忧虑。
积极就业政策4.0版
人社部副部长信长星认为《意见》是中国积极就业政策的4.0版。中国自2002年推出中国积极就业政策以来,经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就业和再就业相结合”,“促进就业”这三个阶段之后,迎来了“促进就业创业”的阶段,尤其是突出“创业”。
《意见》出台就是部署进一步促进就业鼓励创业,以稳就业惠民生助发展。为了“稳就业”,《意见》提出了四方面的政策,包括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积极推进创业带动就业、统筹推进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就业、加强就业创业服务和职业培训等。
《意见》提出,坚持扩大就业发展战略,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的下限,将城镇新增就业、调查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重要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年度计划。
本报记者从国家统计局相关人士处获悉,原局长马建堂离任前交代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要尽快建立调查失业率制度。当前国家统计局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人员培训,下一步将在全国的每个县都进行失业率调查。按照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将会定期向社会公布调查失业率。(第一财经日报,5月6日)(搜集人:高丹丹)
【域外采风】
近日,东亚研究合作组织(East Asia Research Collaboration Network)首次亮相于英国赫尔大学的国际会议。据悉,该会议是由高等教育研究学会(Society for Research into Higher Education)组织,吸引了来自英国、中国大陆、中国香港和越南的众多学者。伦敦大学(UCL)教育研究院国际高等教育中心西蒙•马金森教授在主题演讲中表示,在高等教育领域,英国和东亚、东南亚地区建立广阔的合作前景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他还指出,参与“后儒学圈”(the post-Confucian zone)的国家(中国及其他东亚国家)在高等教育方面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然而,相较于英语在中国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2500万大学生学习英语),中文、中国历史文化研究在英国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还不高。此外,西蒙教授还表示,由于成功获得了欧洲研究计划的资助,英国可能是通过国际资源获取研究资金比例最高的国家。但由于东亚地区缺乏类似的资助计划和激励体制,英国与东亚地区的研究合作比例相对低于其他英语国家。为了填补此空白,英国赫尔大学推出东亚研究合作组织平台,旨在为英国高等教育注入东方研究视角,获取国际研究基金的合作与支持,发表具有国际研究视角的高质量著作。(泰晤士高等教育,5月6日)(搜集人:吴松)
增加私立大学与学院数量
英国政府希望保证高等教育资助系统的可持续性,确保高等教育机构提供有创新的、高质量的学习,其具体举措是创建一个新的高等教育资助体系;创造更加多样化,有竞争力的高等教育部门。
英国政府积极促进高教领域的多元化,增加私立大学和学院的数量,让更多的私立大学或高等教育机构能得到授予学位的资格,是英国高等教育改革主要目标之一。英国商务、创新与技能部出台的政策鼓励在高教领域加大竞争,正在考虑修改法律、放松限制,鼓励更多私立大学成立。同时,英国政府发布高等教育改革白皮书,推出更多鼓励私立学校的政策,如新政策中将允许私立大学学生每年向国家借贷6000英镑的学生贷款以完成高等教育。
继续教育系统是提供职业资格和技能培训的学院和培训机构,需要保证高质量的教学和课程以帮助学生成功实现就业,培养符合雇主要求的劳动力。为实现这一目标,具体政策措施有学院脱离中央政府的控制;促进继续教育的培训更专业化;提供更好的职业建议;引入新的实习培训计划,以支持青少年就业技能的提升;引进技能证书;采用“菜单式”培训,扩大用人企业、传统培训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提供的培训机会等。
按照“欧洲职业教育和培训质量保障体系”的要求,英国政府在国家层面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制定跨国流动战略,帮助职业教育和培训提供者建立适当的流动支持机制。(中国教育报,5月6日)(搜集人:高丹丹)
据美国教育部官网报道,美国科林斯学院集团近日对外宣布已将其现有校园内的所有课程及教学工作停止。对于该校内许多受骗的学生而言,其所担负的债务也成为政府需要协调解决的问题。
科林斯学院集团的“关门”缘于美国教育部的一系列强制措施,并旨在保护学生和纳税人的利益。美国教育部副部长特德·米切尔(Ted Mitchell)表示,美国教育部的强制行动始于2014年,当时科林斯学院集团未能就美国教育部的一系列督察问题作出答复和改正,例如科林斯学院集团利用虚假就业数据进行招生的问题和故意修改学生的年级和出勤率数据等。
为了避免科林斯学院集团给美国社会带来更大的损失,美国教育部最终决定让该集团“关门”。事实上,迫于美国教育部的压力,科林斯学院集团已同意于2014年11月出售其所有校区中的56个。
当然,对于美国教育部而言,科林斯学院集团的“关门”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科林斯学院的领导一直未对政府关闭学院的处罚作出解释,对于美国教育部已在4月初因科林斯学院借以膨胀的就业率来误导其学生而罚款3000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8616万元)也讳莫如深。
即使在最后,科林斯学院的领导仍拒绝为其行为担负责任。该学院官网最后的公开声明,其中也包括对学生的公开声明,一直在责备政府,而非自我检讨。声明中表示:“我们尽最大努力提供优质教育并让每一个学生有改变命运的机会,但不幸的是,最近由于政府及联邦机构的一些行为,我们无法继续经营学院,我们唯一能做的只有关闭学院”。
面对科林斯学院集团“关门”带来的负面问题,美国教育部正在采取行动应对。特德·米切尔称,美国教育部正在了解该集团学生的想法,并将在网站上不断更新信息。
“我们尽全力保证科林斯学院集团为学生和纳税者尽到最后的责任。同时,我们鼓励学生向所在的州申请债务减免,因为很多州都有相关的基金和政策。”特德·米切尔表示,美国教育部还会督促各州将学生及其教育利益优先。(中国教育报,5月6日)(搜集人:高丹丹)
编辑:李曼 审核: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