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高教动态》2015年5月6日

发布者:许文洁发布时间:2015-05-21浏览次数:112

【上级精神】

  

u教育部已认定两批382011协同创新中心

  30日下午,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在今天下午举行的微访谈中表示,教育部已认定两批382011协同创新中心。

  据了解,“2011计划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985后第三个体现国家意志的战略性计划,以协同创新中心建设为载体,构建面向科学前沿、文化传承创新、行业产业以及区域发展重大需求的四类协同创新模式,最核心的部分就是推动高校的科技体制改革。

  王延觉说,目前,高校综合改革和科技评价改革试点正稳步推进,依托高校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取得了新突破,大学科技园有效支撑大学生创新创业,高校科技工作对创新人才培养和高层次人才汇聚的作用更加凸现。

  王延觉说,2011计划通过重大任务牵引,汇聚高水平创新团队,聚集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国际交流与合作水平,形成了有组织协同创新,产出一批创新成果,提升了高校三位一体创新能力。(人民网,54日)(搜集人:高丹丹)

【高校动态】

u清华大学:“创客教育基地联盟”正式成立

时值清华大学迎来建校104周年之际,来自全国近六十所院校、十余家企业或机构的两百余位代表,齐聚清华大学,在清华i.Center(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主任李双寿教授主持下,共同见证了创客教育基地联盟的正式成立。创客教育基地联盟是在中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指导下,由致力于创客基地建设与发展、创客教育研究与实践、创客活动推广与深化的教育机构、企业单位和创客组织自愿组成的,一个公益性、开放性、服务性、研究性、国际性的合作组织。联盟召集了社会机构与人员参与到组织中,向联盟提供创客教育、科技孵化和种子基金等各方面的支持。

  成立日当天还举办了创客教育生态系统构建高端论坛。基于促进教育变革和推动教育发展社会进步的责任,与会代表共同探讨推动创客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论坛主要议题包括创客文化对未来大学文化塑造的作用、聚合国内外创客教育和实践资源、构建国际创客生态系统等。(中国教育新闻网,55日)(搜集人:唐薇)

u四川大学:强化六大抓手加强和改进机关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四川大学突出以“思想教育、规范管理、机关文化、志愿服务、能力提升、真情关爱”为抓手,切实加强和改进机关青年职工思想政治工作。

  加强思想教育。针对机关青年群体,先后举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培训班,组织机关科级干部参加全校示范班学习,举办“中国梦·川大梦”主题教育座谈活动。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作用,多部门联合举办支部专题生活会、学习沙龙等,围绕机关青年职工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进行专题学习研讨,打造机关青年职工学习圈。

  严格规范管理。以科学管理为出发点,梳理部门及岗位职责、规范工作流程,汇编《四川大学机关部门和业务单位职责与服务指南》并组织广大青年职工进行专题学习。建立管理人员治理能力和服务水平观察员制度,强化对职能部门和职员的工作效能、服务质量等方面的督查,促进广大机关职工、特别是青年职工思想状态、工作作风和服务水平的提升。

  注重文化建设。学校提出“强服务、顾大局、高效率、创一流”的机关服务理念,制定实施机关服务公约。机关各部门结合实际,凝练本部门文化理念和服务公约,机关职工团委发布工作文化理念、文化标识。组建明德书画社、光影俱乐部、羽毛球协会等社团,定期开展研习和交流,拓展机关青年交流平台,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打造青年职工文体活动精品项目,组建机关乒乓球队、足球队和篮球队,组织参加全校健美(身)操、排舞、广播操培训(比赛)等,增强向心力凝聚力。

  推进志愿服务。组织开展青年党员进社区志愿服务活动,要求每位青年职工每年至少深入基层社区志愿服务1次。组织机关青年赴学校定点对口帮扶单位凉山州甘洛县和广安区官盛镇开展爱心传递活动,与114名贫困山区留守儿童“一对一”结对子。推进兴趣社团与相应的学生社团联合开展活动,形成走进学生社团的长效机制。

  提升服务能力。构建全方位培训体系,连续举办3届“管理人员素质提升培训班”,举办管理人员英语口语能力、办公技能及公文写作能力、人力资源管理等专题培训班,举办5次治理能力提升论坛,选取机关青年论文结集出版。探索实施“青年职员导师制”,通过管理工作沙龙等方式,倡导高级职员结对指导新进职员科学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建立机关青年职工轮岗和选派交流机制,把聘期内轮岗交流作为新进职员考核、转轨和晋升的必要条件,要求机关新进管理人员须到三个相关部门进行短期交流。设立“管理服务工作研究课题”和“机关管理工作创新案例”等项目,倡导研究性、开创性开展管理服务工作。

  关爱日常生活。健全完善机关青年职工诉求表达机制,建立机关青年职工电子邮箱、短信平台、QQ群、微信群等沟通联系平台,使每位青年职工的需求可以及时反馈到学校和相关部门。进一步完善机关青年职工档案,大力帮扶困难职工,让机关职工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家”的温暖。(四川大学,55日)(搜集人:唐薇)

【专家观点】

u秦春华:教育国际化不是装点门面

  在评价一所大学的质量时,国际化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在各种各样的大学排名中,外籍教师和留学生的数量一直被视为一个关键性的影响因素。在招生宣传中,国际化也始终是各大学突出强调的重点。中外联合办学、联合培养、双语教学、国际实验班、交换学生项目,等等,形形色色的涉“外”项目成为各高校吸引学生报考的重要砝码。近年来香港地区的大学之所以备受内地学生青睐,一个重要原因据说是因为和内地大学相比,香港地区的大学更为“国际化”一些——事实上,它们就是这样宣传的。的确,在一个全球化的时代,一所大学里要是没有一些洋面孔和英文课,简直就不能被视为是一所现代化的大学。正因为此,许多大学都将国际化视为办学和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并为之投入了大量的资源。但是,对于教育国际化的真正含义,我们还需要考量和深思。

  我国教育国际化流于狭隘和片面

  一个首要的问题是,究竟什么是教育国际化?在何种意义上我们可以称一所大学为国际化的大学?是指在校园里存在着一些来自欧美的洋面孔吗?在许多人的意识里,来自亚非拉的面孔似乎还不能算作国际化的体现,也不能被视为国际竞争力的体现;是指课程表里增加了一些双语教学——实际上是英语教学——的课程吗?许多大学现在都将双语教学视为国际化建设成就的重要体现;是指扩大交换学生的规模吗?许多大学都以能够为学生提供海外交流项目来吸引学生的眼球,有些大学甚至宣称将为所有学生提供一次在校期间出境交流的机会——当然指的是欧美发达国家,至少也是香港地区,这就是为什么说的是“出境”而不是“出国”的原因;是指和国外大学建立起合作交流关系吗?是指每年邀请国外大学教授来校发表演讲吗?甚至,是指“走出去”,到国外去开办分校吗?等等。你很难说上述这些方面不是国际化的体现,但如果说国际化就是指这些内容,似乎也难以令人信服,总觉得缺了点什么。

紧随其后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大学要实施国际化战略?最简单的回答当然是在全球化时代,任何大学都不可能关起门来封闭发展,必须要“请进来,走出去”。但这种不言自明的“必要性”等于什么也没有说。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国际化教育可以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使他们能够通晓国际规则,未来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也就是说,大学所培养的人才不仅要满足来自本国、本土化的要求,而且要适应国际间产业分工、贸易互补等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的新形势需要。这可能是大多数人比较认同的一个回答。当然,还有一些大学推行国际化纯粹是为了装点门面,增加对学生的吸引力。比如,有些大学宣称和美国某所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项目,可以为学生提供出国交流的机会,但实际上只需要美方同意可以在招生宣传中使用其校名即可。说的更直接一点,他们之间可以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教育合作,唯一需要做的是就如何分钱达成协议。

  国际化不能只是瞄准美国和欧洲

  但国际并不等同于美国和欧洲。在这个广袤的星球上,除了美国和欧洲之外,还有俄罗斯、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等等。问题是目前在我们的本科教育中,学生的眼睛里可能只有美国和欧洲,甚至只有美国。俄罗斯现在正在发生什么?印度的竞争力在哪里?日本未来的走向是什么?巴西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中东和阿拉伯呢?关于这些问题,除了少数专业领域的研究生之外,据我的不完全的观察,许多本科生对此要么知之甚少,要么所知为误,甚至一无所知。至于像越南、菲律宾和缅甸这些国家,我们的学生可能从来想都没有想到过要去了解和它们有关的知识。但问题在于,它们可能就是未来二三十年内要和你直接发生密切联系的国家。在这一点上,也许现在的我们还不如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在小说《人生》中,高加林虽然连饭都吃不饱,却仍然在和他人充满激情地辩论阿拉伯和巴勒斯坦的问题。在现在的学生看来这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它们和你有一毛钱的关系吗?

  我们可以不去想这些问题,但不等于别人也没有在想。我在MIT(麻省理工学院)访学期间,旁听了一门博士生的高级研修课。上课的形式是通常的小组报告加讨论,并无特别之处。吸引我的是小组报告的内容。有一个小组的三名学生刚从印度调研归来。在那里,他们用了大约三周的时间,详细考察了印度当地治疗儿童唇裂的情况,搜集了大量第一手的数据和资料。实际上,这只是其中一个小组的工作。选修这门课的学生——他们本身就来自好几个国家和地区——被分成了几个不同的小组,有的去巴西,有的去阿拉伯地区,也有的去中国。主持课程的教授告诉我,MIT的教育是要让学生通过亲身实践理解发生在真实世界中的事情。国际化的目的是要给学生提供机会,帮助他们了解那些和你不同面孔、不同肤色、不同服饰、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习俗和不同思维方式的人的真实想法以及与你之间的文化差异。

实际上,不仅MIT是这样,几乎所有的美国顶尖大学都极为重视对文化差异的研究和教学。他们认为,文化差异对于人的思想和行为影响巨大,它会导致对同一件事情的完全相反的看法。比如,芝加哥大学在某一堂课中讨论了美国在东亚的政策问题。教授提出的问题是,为什么对于同样一个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中国、韩国和日本的态度会完全相反?在二战中遭受侵略的中国、韩国等国家坚决反对日本领导人的参拜,因为在靖国神社中供奉了许多二战中的甲级战犯,参拜意味着日本政府企图否认和美化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继而挑战二战结果和战后国际秩序;但在日本人——而且是日本民众——看来,不管一个人生前做过多少十恶不赦的事情,死了之后都应当受到祭拜,以免成为孤魂野鬼,这和对于战争的态度无关。所以很多日本人一方面承认二战的侵略历史,另一方面又在公开参拜靖国神社,他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中韩两国对于靖国神社参拜问题如此敏感,而中韩两国也无法理解日本人看起来如此相互矛盾的行为以及日本政府官员执意要参拜靖国神社居然还能得到民意的支持。这就是无法沟通、理解和认同的文化差异。为什么美国人对朝鲜非常头疼?因为信息封锁,它对这个国家几乎不了解,不清楚朝鲜人的真实意图究竟是什么,也就难以判断朝鲜的下一步动向。

  国际化的真正意义在于对世界的清晰把握

研究文化差异是美国本科教育,特别是通识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在哈佛、耶鲁、芝加哥、哥伦比亚等顶尖大学的核心课程中,关于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种族、不同文化的课程占据了很大分量。这些小型的讨论课通过阅读文献和讨论的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这些国家的历史、现状和人们的思维方式,并预测和判断它们的未来走向——学校还会提供多种机会,帮助学生进行实地体验。因此,和我们的国际化走向恰好相反,美国学生喜欢去的大多数是那些他们不了解和感到神秘的地方。这是美国本科教育的目的。美国顶尖大学认为,他们所培养的学生未来会成为美国和全球的领导者。他们必须要对美国之外的世界有清晰准确的把握,才能有效承担起领导世界的责任。如果学生能够在本科阶段就深入地了解和理解了各种各样令他们感兴趣的文化差异,这样,当他们未来可能和这些国家的人发生联系和接触的时候,就会降低交易成本,减少误判的可能性,增加成功的几率。也就是说,对文化差异的研究和关注不应当仅仅只是少数专业研究人员的工作,而应当是美国顶尖大学本科生必须具备的国际视野和基本素质,是通识教育而非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美国学术界对此也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比如,美国著名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的《菊与刀》其实最初是奉美国政府之命,为分析、研究日本社会和日本民族性所作的调查分析报告,但却成为二战后美国学生了解日本的经典著作。而哈佛大学教授傅高义在退休之后倾十年之力写作《邓小平时代》的直接原因,也只不过是“帮助美国人了解在亚洲发生的关键性发展——中国”而已。实际上,美国全部汉学家的工作都是为了帮助美国人了解和认识中国文化以及中国人的思维。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顶尖大学的国际化从来都是实用主义的,既不搞花架子,也不装点门面,必须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实际作用,产生实际效果。

    近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们常常自认为中国是美国最重视的国家。的确,美国重视中国,但不要以为美国只重视中国。在亚洲,它极为重视的另一个国家是印度。20143月,芝加哥大学印度中心在德里成立。而谷歌、苹果、微软等美国大公司早就在印度设立了大型研发中心。美国大学生去印度的也很多。相比之下,对于那些未来几乎肯定要和印度人打交道的现在的中国本科生而言,你对这个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三大经济体的近邻又了解多少呢?你知道他们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吗?你懂得他们的宗教、文化和习俗吗?你能够准确预测他们下一步的行动吗?

  不仅仅是印度,另外一个我们已经很陌生的国家是俄罗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学习俄语的学生越来越少,原本数量有限的学生在毕业后也纷纷改行做了其他工作。当中国和俄罗斯的战略合作关系越来越紧密的时候,俄罗斯的形象却在中国青年一代的心目中变得越来越模糊。这个问题现在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以免二三十年后我们可能不得不为今天的短视而付出代价。(作者系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光明日报,54日)(搜集人:高丹丹)

u郑晓静:大学要做新常态的有力支撑与引领者

认识新常态、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不只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也是包括大学在内的整个社会创新发展的重要内容。

  支撑引领新常态的核心是创新驱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充分认识、主动适应、有力引领新常态,首先必须辩证地看待新常态。一方面,要把握好相对静态的。它是相对于过去而言,发生了新变化,呈现出不同以往的新态势和新情况。这种新情况,既是一种已经发生的未来,也是一种准确预判。正如国家关于经济新常态的战略判断——“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既高度概括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转型升级新阶段所具有的新问题、新特征,也充分体现了国家在调整宏观发展战略、解决新问题方面的新趋势、新要求。另一方面,还必须看到动态的。新常态是动态的发展过程,正如有学者所说是在全面改革进程中重构新的增长模式和发展源泉的过渡过程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种新常态取代另一种新常态,从而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但是,这种取代和突破性进展并不是放任自流就可以自然而然获取的结果,它需要通过有意识的创新与变革加以驱动,特别是科技创新的强大驱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要突破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根本出路在于创新。无论要实现新的增长模式的重构,还是发展方式和动力的转变,都必须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创新驱动,不断迈向更高层次的新常态。

  创新驱动的策源地在大学,大学是新常态的有力支撑和坚定引领。创新驱动的关键在人才、根子在科技创新。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当前,随着全球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的迅猛发展,科学技术以其所蕴含的巨大能量,愈来愈加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经济社会发展形态,决定着国家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必须依靠科技创新;保障国家安全、增进民生福祉、加快生态建设同样需要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建立国际竞争新优势、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更加需要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特别是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入决定性阶段的今天,一切创新思路、模式、理念、举措的提出与落实,最终都必须依靠人,依靠大量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人。特别是在技术创新领域,要产出大量具有颠覆性的科学技术,实现对发达国家的追赶和超越,都需要大量的科技创新人才。人才与科技创新,是实现创新驱动、发挥最大驱动力的根本和关键。

  支撑和引领新常态是大学始终秉承的历史使命,也是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著名高等教育研究者克拉克·克尔就曾说过:大学是一种维系往昔,又摆向未来的机构。大学作为人才第一资源和科技第一生产力的重要结合点,正是承担着高端人才供给科学技术创新的双重使命,既是高层次人才的汇聚地,又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既有实力也有能力,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培养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优秀人才,释放更大、更新的创造潜力,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而从大学的发展历史来看,从中世纪教会大学到德国洪堡大学成为大学典范,从威斯康星理念到创业型大学的兴起,大学在社会发展每一个关键时期,都能抓住历史提供的一切有利时机,在每一次新常态到来之际,都能做到积极主动地适应发展的需求,以新的视角、新的框架、新的逻辑,参与历史、影响历史,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在服务、支撑、引领社会发展中,不断获取发展所需,重塑大学的社会形象,逐步从社会的边缘地带走向经济社会的轴心,从而成为了今天知识经济时代中跨越式创新的关键。(作者系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校长)(光明日报,54日)(搜集人:唐薇)

【新闻纵横】

u黑龙江大学188名在校生赴基层团组织挂职锻炼

从今天起,课余时间我就在和兴路街道开始当领队了。黑龙江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12级学生傅剑书有了一个新身份,从423日开始,他和187名优秀在校大学生陆续奔赴哈尔滨市南岗区各基层团组织,开展为期一年的挂职锻炼。

  按照活动实施方案要求,黑龙江大学在优秀学生中选派20名领队,挂任南岗区所辖街道团工委、乡镇团委副书记,同时选派168名在校大学生挂任社区团支部副书记、村团支部副书记。按照组织选拔、岗前培训、统一派遣的方式,挂职学生在不影响日常学习的基础上,累计挂职时间不少于3个月。

南岗区团委书记王秉南说,为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大学生挂职期间,除积极协助所在基层团组织完成日常工作外,还将结合所学专业开展课题调研、文化宣传、信息采编、法律援助、社区服务等志愿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全新的视角创新共青团工作。活动实行导师制和定期会议制度,日常考核由所在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屯负责,挂职结束后统一考核和鉴定,考核结果存入学生档案。(中国教育报,55日)(搜集人:高丹丹)

u2015中国734所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 北京大学居首

还有一个月就到2015年高考(课程)时间了。为了使广大考生和用人单位能够预测各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大学评价》课题组组长武书连,在他所著的《挑大学选专业--2015高考志愿填报指南》中,列出了2015年中国734所普通高校的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供考生、考生家长、用人单位及教育工作者参考。

《挑大学选专业--高考志愿填报指南》自2003年由中国统计出版社按年度出版发行,至今已经连续13年。每年为考生和考生家长提供全国大学综合实力排名、学科门类排名、本科专业排名、教师学术水平排名、教师绩效排名、生源质量排名、毕业生质量排名等大量信息,是填报高考志愿的重要参考书。

人们可以列出无数个理由,证明学生成才与学校各项指标的关系。但是,自1991年开始,连续从事中国大学评价24年的武书连认为,在大学各项指标中,有两项指标对学生成才最具决定性意义。

1、教师平均学术水平。任课教师的水平决定学生的未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超过巨人。因此,报考教师平均学术水平高的学校是正确的选择。

2、新生录取分数线(生源质量。以下同)。同学的平均智商决定学生的周边环境,所谓近朱者赤。因此,报考录取分数线高的学校是正确的选择。

同往年一样,2015中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仍然只设两项指标:教师平均学术水平在全国大学中的名次;新生录取分数线在全国大学中的名次。

本科毕业生质量排名的计算过程:将每所大学的教师平均学术水平在全国大学中的名次,与新生录取分数线在全国大学中的名次相加并除以2,得到毕业生得分(越小越好),将所有大学的毕业生得分按升序排列,即得到全国大学本科毕业生质量排行榜。毕业生得分相同的,按教师学术水平高的排在前面。(凤凰网教育,55日)(搜集人:高丹丹)

【域外采风】

  

u美驻华使馆总领事:今夏预计发放30万个学生签证

去年赴美留学的90万国际学生中,大约有27.5万为中国人,几乎占了1/3美国驻华大使马克斯?博卡斯说,中国是美国国际学生的第一派遣国。十年来,中国赴美留学生逐年增长,而这个增长还将继续。

今天下午,学生签证日活动在美国驻华大使馆举办。马克斯?博卡斯介绍,去年美国使馆一共办理非移民签证180万份,新政实行以来,在中国办理的签证超过94万份。这意味着,每个工作日都要多办理1.5万个签证,增长率是50%,而此前,中国非移民签证的办理数量已经位居第一。

学生签证日是一个突出美国大使馆审理学生签证情况的年度活动。和往年一样,美国使馆签证处鼓励学生尽早申请签证。2014年国际教育交流门户开放报告显示,美国大学和学院在2013-2014学年接收了274,439位中国学生。

会上,EducationUSA中国发布了免费的手机应用,包括如何查询和选择美国学校,如何完成入学申请和如何申请美国学生签证,用于帮助成千上万的中国学生准备赴美留学。开发手机终端的主要目的就是教学生如何自己申请留学,它就像一位EducationUSA的顾问随时随地陪伴在学生身边。”EducationUSA中国主任毕安说,EducationUSA手机终端率先在中国发布,它涵盖了整个签证流程的解析,有许多和学生互动的环节。

美国驻华使馆总领事古爱德表示,2014财年,美国驻华使馆共发放了184万个非移民签证,今年夏天预计发放30万个学生签证。我们将促进合格的学生赴美留学,中国公民申请的赴美签证获批率为90%

截至去年夏天,美国来华学习的学生已经超过10万人次。毕安相信,会有更多的美国学生愿意学习中文,了解中国文化,美国也将继续鼓励更多的美国学生来华学习。(人民网,55日)(搜集人:高丹丹)

 

u澳亚裔留学生占3/4报告吁警惕教育出口业危机

据澳大利亚澳洲网报道,澳洲生产力委员会(Productivity Commission)3日发布长达160页的教育出口产业审查报告,呼吁政府及教育机构警惕教育出口业繁荣背后所存在的问题。

    《金融评论报》援引上述报告指出,教育出口产业去年为澳洲带来了高达170亿澳元的经济收入,成为澳洲第三大出口产业。此外,还为国内创造了13万份全职工作。报告指出,目前国内有超过45万名自费海外留学生,占国内高等教育机构生源的20%,占职业教育与培训机构生源的5%。其中,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留学生占比高达3/4

    报告称,这些海外留学生不仅给澳洲带来了直接的经济贡献,同时也为澳洲住宿、餐饮、娱乐甚至旅游业注入了新的动力。

    但生产力委员会同时指出在教育出口繁荣背后所存在的问题,报告称。澳洲教育出口产业必须进行监管体制改革,才能够继续确保海外留学生仍将澳洲视为首要留学目的地。据了解,报告呼吁就以下4个领域进行改革:加强管理;完善留学生签证体系;展开课程质量评级;保证留学中介质量。

报告还指出,联邦政府对此已经有所行动,教育部长佩尼(Christopher Pyne)将于近期公布学习与教学质量指标(QILT)在线平台,该平台将学生学习经历、毕业成绩及用人单位满意度整合至同一个平台。另据了解,有关教育中介的调查仍在进行中,预计调查结果会在6月底公开。此外,联邦政府将很快敲定最新的教育出口产业国家战略(National Strategy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中国新闻网,55日)(搜集人:高丹丹)

  

u国外新闻毕业生怎样找工作

学新闻的第一份工作,到底该不该去新媒体?这样一个话题,近来在圈子里引起了不大不小的争议,参与讨论者甚众。

  又快到一年当中的毕业季,毕业生们也即将到了各奔前程的时刻。在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加速融合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新闻院系毕业生在做怎样的选择?其实,众多海外名校的新闻学子们也在面临同样的困惑。记者对此展开了调查。

  新媒体成为就业新市场

  在十个月里,我收到了数不清的拒信,参加了一堆没结果的面试,写了上百封石沉大海的邮件。现在我意识到:新闻业求职竞争空前激烈。英国伯恩茅斯大学毕业生舍温·科埃略在他的博客中写道。

  传统媒体大幅裁员,让毕业生们不得不思考去新媒体工作。现在求职非常困难。美国迈阿密大学新闻学教授伊利安娜·欧瑞扎说,整个新闻界都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或许很刺激,但也令人害怕。我相信对于年轻人而言,机会还是存在的,虽然可能不再来自传统的新闻编辑室。

  英国卡迪夫大学的新闻学院世界闻名。它的毕业生去向大致如下:既包括传统媒体的记者、实习编辑、调研助理、撰稿人等,也包括新媒体领域的数字媒体经理、社交媒体顾问,也有不少学生放弃了新闻事业,转而从事公关经理、公关助理、行政实习生等工作。

  美国西北大学新闻学院就业服务中心副主任杰里·多纳休和记者分享了学生的就业情况:2013届和2014届的毕业生数据来看,去传统新闻机构工作的学生大约占20%30%,去新媒体的在30%40%之间。当然,我们还有很多学生在毕业后从事了其他领域的工作。

  美国雪城大学副教授艾琳·加拉格尔对记者表示:对于毕业生,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提供的机会不同。同时,新旧媒体间的界线也不再清晰。传统的新闻机构也开始提供新媒体岗位。如果还想在这个行业立足,你必须接受至少一种新媒体形式。

  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传播学教授詹姆斯·汉密尔顿看来,喜欢用数据和新技术手段说话的毕业生,往往更倾向于去新媒体;关注公共事务报道的学生可能更向往传统的新闻编辑室;而热衷于试验新报道手段的学生则可以去初创公司求职。

  选择不同意味着什么

  对于毕业生而言,其实无论是新媒体还是传统媒体,都是难得的练兵场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要求不同的能力与技能。加拉格尔指出,许多新媒体公司规模小,在此任职的毕业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做更多的事情。相较传统媒体,年轻人在新媒体公司能更快得到提拔,进入管理层。但同时,她也看到了新媒体的劣势:学生们很难向资深媒体人取经。

  媒体人安娜·爱伯生更看中新媒体公司教给记者的新能力。比如,学会用数据说话,利用社交媒体延伸触角,创作出值得分享的内容,选题时以读者为王,用人性化视角写作,树立自己的风格等等。

  在数据的浩瀚大海里,记者们如何抓取有效信息,增强报道的说服力和可读性?如何利用社交媒体,结合它们提供的素材和现场报道,做到即使不能无处不在,也能通晓八方?媒体人并非传输信息的工具,如何才能讲出扣人心弦的故事?爱伯生认为,以上这些技能的提高,是新闻毕业生进入新媒体公司需要立刻面对的。

  尽管如此,不少学者和媒体人仍强调:传统的新闻素养和扎实的基本功不会过时。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乔纳森·福斯特老师对记者说:新媒体和传统媒体在性质上确实有所不同,但对于记者而言,最重要的技能都是写。所以不管在哪里,记者们都要先学会挖掘新闻的六要素,之后才考虑以更生动、更有创意的手法表现。

  斯坦福大学传播学教授泰德·格拉瑟认同福斯特的说法:所谓的传统不应该成为毕业生主要考虑的因素。相反,哪里最能认可和发挥学生们的才能与抱负,他们就应该去哪里。

  新闻学课堂准备好了吗

  为了帮助毕业生们找到心仪的工作,各大高校的新闻学院也在直面媒体转型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加拉格尔介绍:在雪城大学新闻学院,一方面,我们教给学生传统新闻写作的技能,包括写作技法、批判性思维、新闻判断、报道、编辑和调研能力;另一方面,我们要让学生做好准备,迎接多媒体世界。他们要学会摄像、摄影,了解社交媒体,熟悉网络编程。

  如今,在美国各大高校的新闻学院,都在争先恐后地追逐媒体行业转型的潮流。比如在哥伦比亚大学新闻学院,与受众互动”“图像与声音”“数据新闻”“摄影报道”“视频等内容已赫然列入课表。多门课程要求学生亲身实践,并做出相应的报道成果。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则设立了新媒体项目,并在课程设计上用心良苦。为了让学生们在报道不同话题时得心应手,该校新闻本科生的课表已经细化到如何报道撒哈拉以南非洲”“市区报道”“纽约流行文化报道等领域,而为了让学生与新媒体无缝对接,视觉化报道多媒体新闻摄影等课程也无一遗漏。

  与美国相比,英国各大新闻学院在转型方面则显得有所迟疑。在卡迪夫大学,虽然社交媒体趋势”“新媒体等也已收录课表,但技术方面的课程比重明显低于美国高校,传统的大众传媒文化历史”“媒体调研”“科技报道”“体育与媒体”等课程显然更受重视。

  谢菲尔德大学的情况也是类似。该校的福斯特老师这样解释原因:“不少学校的老师都被新媒体所‘诱惑’,觉得那是新闻的一种新形态。在我看来,现在的新媒体手段只是传媒手段的一种发展。我认为,新闻系学生还是应该多学习诸如历史、文学这样的课程,用专业领域的积淀来承载新闻梦想。”(光明日报,5月2日)(搜集人:唐薇)

  

编辑:李曼                                                  审核:戴勇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500号 电话:021-54345426;021-54345346
邮箱:fzghb@admin.ecnu.edu.cn 传真:021-24288793